黄德修老师去世的消息甚是突然,听到心里猛得沉了下来。自从研究生毕业,与黄老师再见似乎只有2018年底。当时回武汉开会,看到黄老师精神矍铄,觉得活到百岁没有问题。可没想到…
回想过去,我很庆幸我的启蒙是由黄老师开启的。当时刚读研究生,我对选择研究方向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黄老师建议我考虑量子点半导体光电器件。我大致还记得黄老师当时的口吻:“小余啊,我认为有源器件是未来光电的核心,而有源区材料方面,量子点是有可能超越并替代传统量子阱的。另外我们学校新引进了MOCVD (一种半导体外延生长设备) ,所以我们这里可以做的别人做不了!”说罢爽朗得大笑起来。没想到一晃十多年,从毕业到出国读博,做博后,再到现在自己成为导师,发现自己似乎一直在沿着这个方向走,于此同时,又着迷于这个领域值得探索的东西太多太多。
除了钦佩黄老师学术上深刻的洞察力,黄老师在生活上的和蔼可亲构成了我一生难忘的点点滴滴。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是,刚读研,黄老师有次将我叫到办公室,说他向校编辑部推荐了我,希望我去那里做助理编辑。于是我开始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科学类)的排版。那时正值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创刊,我对这段经历甚是感激,这份助编的工作不仅给带来了额外收入,它还让我认识了不少有趣的同事与和蔼可亲的编辑领导。而接触各类稿件的同时又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加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
和许多人的感受一样。黄老师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从他身上我能清晰的感受到,科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科研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