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悼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沉痛悼念黄德修教授

黄老师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对自己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对于我来说,这个人就是黄老师。

黄老师是我的学术导师。1995年开始,我跟随刘德明教授和黄老师攻读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工作,这奠定了我后来20多年的研究方向。犹记当年,是黄老师带我渐入学术圈,引导我立志以学术为业的。我从参加黄老师与罗毅院士的973项目开始,常跟随黄老师参加项目学术交流会,得以逐渐和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老师们熟悉起来,有机会向前辈们学习。可以说,是因为黄老师的引导,我才得以开阔学术眼界,立下学术志向,坚定学术方向的。

黄老师是我的人生导师。人的一生,难免有迷茫,难免有挫折和困难。黄老师是我迷茫和遇到挫折时,第一个想到要去寻求帮助和指点的人。黄老师也是我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时,想要去分享的人。黄老师总是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让我不要灰心,在我得意时,让我保持谦虚、继续努力。黄老师勤勉务实、乐观豁达、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老黄牛”品格也深深影响着我。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黄老师勉励我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勤恳奉献。也有人说,黄老师的学生都很老实,的确,那是老实的黄老师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历经时日在我们身上打下的“黄式”烙印。

黄老师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在两个方面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一方面是他在华工创立了光纤通信方向。他早期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敏锐感觉到光通信技术将会有大发展,便谋划在华工创建光纤教研室,开始了光纤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为武汉地区光电子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早期武汉地区光电子产业的龙头企业——武汉邮科院中的很多骨干都是华工培养出来的。现在下一代互联网接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武汉光电研究中心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功能实验室都发源于早期的光纤教研室。到现在光纤通信方向也是华中科大光学工程A+学科的三大方向之一,光纤通信方向仍然是光电学院本科生优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方向,《光纤光学》和《光纤通信技术》两门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半导体光电子学》教材成为很多高校、研究所学生的教材,大量的毕业生工作在涉及光纤通信、光电器件的企业、研究所和高校中。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黄老师倾尽毕生心血推动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光谷概念的提出。光谷概念的提出,应该是黄老师最为自豪的事。虽然光谷的建立、光电子产业的推动,是各级政府领导和专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但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黄老师。在光谷概念提出的初期,国内同行都不认可,认为武汉基础不行。但经过30年的发展,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占到全国光电子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光纤、光电子器件、存储器、光显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视察,认为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这是对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最高肯定。

黄老师爱党爱国、爱校爱家、待生如子,风趣幽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热心助人却又不愿麻烦别人,工作中勤勤恳恳、敢闯敢干、严于律己、求真务实。

怀念黄老师总是开玩笑说自己最会的是吃饭,怀念黄老师逐字逐句为学生们改论文,怀念黄老师讲起光谷故事时的得意,怀念黄老师每次在我们去看他时鼓励我们在光谷买房子……

黄老师走了,他最期望的“光谷梦”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他惦记的国家实验室也任重道远。我只有不断学习黄老师的品格和品德,努力工作,提携后辈,才能不辜负黄老师对我的培养和信任。

黄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我永远的学习楷模!


黄老师走了,他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赋联一副以悼念我永远的老师:

德高望重潜心育人创立光纤群体奠定一流学科基石

修身立节勇于开拓首提光谷概念引领光电产业发展


永远的学生:张新亮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号      E-mail:oei@hust.edu.cn